中购联手机网
商业江湖瞬息万变,谁是消费者下一个“遗忘”对象?
时间:2023-05-26
来源:铱星云商
商业江湖瞬息万变,当提及富有戏剧性的商业案列,深圳文和友从走红到遇冷,常令人唏嘘不已。2021年开业的深圳文和友,线上排队超5万号,线下排队8小时,一杯“茶颜悦色”代购费200元以上……当年开业首日的盛况,与如今三三两两的人群、大区域的门店空置以及暗淡的商业氛围形成鲜明对比。这一转变,也仅经历不到三年的时间。
本是备受期待的商业模式 ,为何沦落至此?纵观热门业态及品牌的上山下山,这些商业因消费者需求而变,因消费者观念而动,不断描摹着消费者未来理想生活方式,也不断被打磨擦拭为其他内容留下空白。
回顾过去4个月,不少门店即便渡过“疫情”之坎,却因仍未适应社会变革的影响而倒下,令人惋惜。据壹览商业不完全统计,单是2023年第一季度,国内宣布门店关闭便约达733家,涉及31家企业,以及商超、百货、烘焙、餐饮、服饰等多个业态。
本文聚焦传统超市、传统百货、网红烘焙、海外快时尚、老字号港式餐饮、卤味食品、网红书店业态,以分析零售商业今年的发展情况,扒一扒有哪些行业正淡出大众视野?探究问题所在。
01传统百货、传统商超
在电商尚不发达的时代,商超、百货的存在,为当地消费者带来极大的便利,也为当地居民留下温情的记忆点。彼时,逛商超、百货对人们来说,就是赶“时髦”。在人们追捧之下,商超、百货得以迅猛发展,遍地开花。
而互联网的崛起,让商超、百货的市场份额受到严重挤压。逛传统商超及百货的人越来越少,传统商超及百货集体陷入“中年危机”。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企业《2022超市业态调查快报》数据显示,2022年81.4%样本企业来客数同比下降,比2021年增加13个百分点。
近几年,百货、商超的“关店潮”似乎愈演愈烈。即便是跨过“疫情”之坎的2023年,“关店潮”趋势却并未减弱。今年的1-4月,老牌超市家乐福相继关闭重庆、湖南、广州等地门店;长春、陕西、北京、江西、广西的多家沃尔玛也已纷纷闭店;香港崇光百货、广州天河城百货、北京新世界百货、上海南京路置地广场等老牌百货也先后谢幕。
表格仅供参考,不足之处请指正
★陷入“老破小”魔咒
观察前不久闭店的天河城百货北京路店、上海南京路置地广场等老牌百货,它们均存在经营模式陈旧、设施老旧、业态单一、空间布局差、缺乏体验消费、商铺产权不一等通病。这些“老破小”魔咒往往让老牌百货因资金、调改难度等问题而难以转型,从而长期陷入增长乏力的泥潭。此外,不少传统商超和百货的租约正逐步到期,而续约租金的调高,更是加剧它们的困局,最终无奈选择闭店。
图源见水印
★线下零售被多方分食
在传统商超及百货式微的趋势下,仓储式会员店、即时零售等零售渠道正不断兴起,并在近几年加快布局,以求抢占市场蛋糕。
具体来看,仓储超市的销售范围更大更稳定,目标客群包括有个人消费者、中小零售店、酒店、集团。其以批发的性质,让商品价格更低廉,吸引消费者不断复购,从而拥有稳定的消费客群。
而作为融合线上线下的新型零售业态,即时零售通过满足消费者即时性、便利化需求而成为助推新消费发展的新动力。据美团研究院调查分析,随着消费者对时效性便利性需求的增加,即时零售消费规模不断扩大,消费者的消费品类更加丰富,覆盖更多元的消费场景,并呈现出客群扩展、消费升级等显著趋势。
02网红烘焙
今年来,网红中式烘焙品牌虎头局陷入现金断流困境;“烘焙第一股”克莉丝汀总部已“人去楼空”;耗资1亿元的“昂司蛋糕奇幻空间”在2月宣布全面停业;墨茉点心局面临闭店、裁员、业绩下滑等困窘局面……网红烘焙的风口可谓来去匆匆,不少名噪一时的烘焙品牌,沦为令人唏嘘的样本。
图源见水印
美团数据显示,2021年烘焙门店的淘汰率达到了23.77%,57.7%的烘焙门店在开业2年内倒闭,平均寿命仅为32个月。可见,品牌若想在烘焙领域闯出一方天地,“活下来”是市场考验的第一大关。
★品牌及产品迭代难以跟上
在“国潮风”大热之时,虎头局、墨茉顺利搭上顺风车,掀起一股“国潮点心风”。其依靠着“产品做新,品牌做旧”的打法在全国快速扩张。巅峰时期,虎头局扩张到80余家自营门店,遍布10座城市。然而,从爆火到暴雷的网红虎头局不过才经历2年多时间。其症结在于品牌及产品迭代能力的缺乏。
过去,“好吃好看好玩”的烘焙产品吸引消费者“尝鲜”打卡。一旦产品迭代能力明显跟不上消费者之时,便留不住消费者。据美团发布的《2022烘焙品类发展报告》显示,在烘焙产品遗忘曲线上,新中式烘焙品牌的主打产品通常是最快被遗忘的品类。
★新中式烘焙赛道“内卷”加剧
“国潮点心店”一夜之间火遍全国之时,相似的门头设计和招牌产品似乎成为每家门店的标配。众多网红烘焙品牌因流量而出圈,营销和噱头层出不穷,却也让品牌特色逐渐模糊。当热潮退去,大众的新鲜劲也会过去。随着新品牌的涌现、门店抢点布局、老字号的奋勇直追、茶饮品牌的跨界分流,新中式烘焙进入混战,消费者注意力更是被各个品牌分散。
03 海外快时尚
如今,海外快时尚的黄金时代似乎已成为历史,大量的海外快时尚品牌呈现滑坡态势。优衣库2022年财报数据显示,其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收入和营业利润都在下滑;西班牙快时尚品牌MANGO于今年初已关停所有中国线下门店;ZARA母公司Inditex集团旗下4个品牌已退出中国市场……海外快时尚服饰在国内越来越“不受稀罕”了。
图源:界面新闻
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品牌关闭的门店中,不少门店位于知名商圈,且为内地首店。如ZARA关闭上海南京西路店;H&M关闭了上海淮海中路店;A&F关闭上海嘉里中心店等等。
★“get”不到中国消费者需求
此前,海外快时尚品牌因产品款式多、快速迭代而备受追捧。而随着时间推移,一些海外快时尚品牌开始以自己的审美与文化去“绑架”受众,其“向上不够奢侈、向下不够平民”的定位难以融入中国市场。还有一些海外快时尚品牌因“借鉴”、“抄袭”卷入舆论风波,遭人诟病。值得注意的是,现在年轻人更注重性价比,优质的做工面料,以及相对优惠的价格更能虏获人心。相比于海外快时尚品牌,众多线上原创品牌更符合消费者此类需求。
★国产快时尚正在崛起
诸如UR、热风等国产快时尚品牌以本土化的优势,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符合中国人审美及中国人身材的服饰。此外,其依托本土供应链,紧跟快速变化的时尚潮流,快速把最新产品供应给国内消费者。值得一提的是,一些国产快时尚品牌正在筹备出海计划,“反攻海外”。
04 老字号港式餐饮
此前,得益于香港文化以及内地香港游的盛行,“洋气”一时成为港式餐饮的代名词,一批香港老字号瞅准时机在内地开店。然而,随着港式文化以及内地香港游的“独特性”减弱,许多老字号港风餐饮逐渐走向落寞。
如,有着“甜品天王”之称的许留山,于2002年走出香港。其曾经不仅在内地开设门店,也把店开在多个海外国家及地区。直至近日,许留山在深圳最后一家门店关门。
图源:潮商
成立于1967年的香港翠华茶餐厅,于去年宣布退出武汉市场。近几年,因翠华餐厅单价较高且菜品较少、内地餐饮选择性多等原因,竞争力不足愈发突显。其实,自2020年财年起,翠华控股已经连续三年亏损,虽然其在截至2022年9月的6个月的中报业绩中扭亏为盈,主要是因为若干物业出售所得。
不止许留山、翠华茶餐厅,还有丹桂轩、查餐厅等老字号港风餐厅也相续闭店。这些门店为80、90后留下珍贵的记忆点,却改变不了其淡出大众视野的现实。
★与内地市场“水土不服”
香港茶餐厅及甜品餐厅对大部分香港人来说,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其凭着价廉、快捷、接地气的优势获得当地人的喜爱,也更符合香港的社会情境。然而,与选择多样化的内地市场相比,以定位“平、靓、正”引以为傲的茶餐厅,却较难占据优势。此外,相对大湾区的客群,其他地区的消费人群对港式餐饮接受度较弱。这也是为何港风餐饮开始从“北部”市场退出,或者更愿意先渗透大湾区。
★新式茶饮成劲敌
现在,港式茶餐厅、港式冰室、港式甜品涵盖有社交、轻食、快餐等属性,而这些内容可轻易地被新式茶饮所取代。新式茶饮不仅有各式联名新品、时令产品以及茶点搭配,还有高颜值的场景及层出不穷营销,成为年轻人的“快乐源泉”。而反观一些老字号港风餐饮对时代潮流的捕抓稍显逊色,时代格局的变化,使得一些老字号港风餐饮被“后浪”拍在沙滩上。
05卤味小吃
卤味小吃自清朝时期便征服了人们的味蕾,自此各地域出现风味不同的卤味品牌。目前,湖北的周黑鸭、湖南的绝味、江西的煌上煌在卤味江湖形成三家鼎力的局面。
图源:小红书
2022年,卤味三巨头的净利润集体暴跌,绝味食品、煌上煌、周黑鸭净利同比分别下跌了76%、79%、92%。卤味没有以前赚钱了,一时之间#鸭脖为何卖不动了#登上了微博热搜。
以周黑鸭为例,即使去年零售门店总数有所增加,而总销量却大幅减少。换言之,每家门店的销量呈现下降趋势。再加上,煌上煌2022 年门店数量出现负增长,绝味食品工厂停产,也昭示着三家卤味巨头的光环正悄然退散。
★价格刺客
据中国新闻周刊在微博发起的投票数据显示,年轻人不爱“啃鸭脖”,大多数认为价格太贵了。动辄几十元的消费,让网友直呼“价格刺客”。
此外,快速上涨的价格让大多数消费者难以接受。据伯虎财经分析,从明星单品鸭脖上看,周黑鸭10年间鸭脖每斤涨幅约为36%;煌上煌鸭脖价格经过10年的叠加,已翻倍;绝味鸭脖相比10年前也上涨近28%。
★卤味食品不是“必买品”
卤味市场在近几年也更加细分,卤鸡爪、卤猪蹄以及各种数不清的休闲食品均能成为鸭货的替代品。此外,昂贵的卤味价格,也掀起一股“自制卤味”风潮,各大社交媒体提供的教程,高度还原各大牌卤味的风味,甚至能根据自己喜爱的口味调改,卤味小吃的制作技术门槛并不高。
06 网红书店
疫情三年,国内实体书店饱受煎熬。据《2020-2021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》显示,单是2020年,全国书店便关闭有1573家,是2019年疫情未发时闭店数量的3倍多。
今年来,闭店形势依旧在蔓延。钟书阁太原店宣布结束营业;位于王府井和平菓局的码字人书店正进入撤店倒计时;言几又成“老赖”;十点读书关闭了龙湖江宸天街店;众多独立书店也相继闭店。
图源:快刀财经
★滤镜褪去,沦为背景板
现代的网红书店除了是一个阅书空间,更像是拍照打卡点。在图书电商、电子阅读等多方压力下,以“颜值”虏获人心的网红书店不断涌现,以期吸引消费者重回线下书店。但从现实情况看,许多人把网红书店当成“背景板”,书籍消费居于次要地位。随着越来越多“高颜值”书店入场,网红书店的吸引力也不断下降,网红书店的发展颇为坎坷。
★转型升级流于形式
融合花店、餐饮、文创等消费业态,也成为不少网红书店的转型升级之路。然而,一方面,这可能无形之中为书店带来更多的经营成本及经营风险,对经营管理有着更高要求;另一方面,花店、餐饮等服务业态的加入,喧嚣、味道指数的增加,会降低消费者的购书体验感,让书店脱离原来该有的文化属性。
铱星云商观察
潮起潮落,一些开业几十年、甚至上百年的品牌轰然倒下,成为了“时代的眼泪”。一些来去匆匆的品牌,让我们见证巅峰与谷底的距离就在一瞬间。这些品牌的昔日风光不再,渐渐被外界遗忘,成为了消费者的“旧爱”。
细究之下,一些品牌是源于流量红利见顶,也有一些品牌是因为跟不上消费者日新月异的需求,还有一些品牌则是在时代变革下更显得“水土不服”,这些问题左右着各业态的未来。
在这之下,我们不得不思考,是否存在永恒的商业?或许唯一不变的,是变化本身。在各种眼花缭乱的商业现象之下,商业地产保持“临时状态”,才是常态。
※ 注:项目信息源自品牌方、公开信息及第三方渠道信息
版权与免责声明
1、"中购联网"的所有作品,包括文字与图片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2、凡注明"来源:非本站"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本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,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
3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联系,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。